<aside>
🙍♂️ 社会公平感:sense of social fairness
再分配偏好:redistribution preference
福利态度:welfare attitude
</aside>
Intro
- 福利态度研究:民众对政府应该承担怎样的福利责任的认知和预期。
- 中国的福利制度:单位制保障模式 → 市场、社会协同共担保模式。
- 本文:从社会价值观念的角度出发,探索民众的福利态度;利用CGSS2015的数据。
Literature Review
- 西方学者对福利态度研究的三种取向:
- 个体自利视角:从个体的阶层地位或社会经济特征出发来解释其福利态度
-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对政府福利责任的诉求弱(i.e. 个人主义的福利态度)。
-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易将成功归结于个人努力,因而更支持个人主义的福利态度。
- 女性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使她们倾向于将福利责任归为政府。
- 福利体制视角:从福利体制出发解释民众福利态度的特点。
- 三种福利体制: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政府福利责任的大小依次为:社会民主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体制下公民的福利态度倾向于个人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下公民的福利诉求更强。
- 价值观视角:从社会价值观念出发来解释民众的福利态度。
- 特定国家或地区 → 独有的文化和价值体系 → 不同的福利态度。
- 民众对收入不平等或社会不公感知越强,越倾向于认为政府应在福利中承担更多责任。
- 对中国民众福利态度的研究
Hypotheses
- H1:个体的社会公平感越强,则其对政府福利责任的诉求越弱(Y~X)。
- H2:个体的再分配偏好越强,则其对政府福利责任的诉求越强(Y~M)。
- 社会公平感更多反映的是的当下的一种对具体现状的评判,而再分配偏好更多是一种长期的文化价值取向,根植于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 H3:个体的社会公平感越强,则其再分配偏好越弱(M~X)。
- 这里感觉有问题:再分配偏好作为更底层的指标,不太应该是“果”;社会公平感这种基于当下的指标不应该是“因”。
- H4:提高个体的社会公平感能通过降低个体的再分配偏好来减弱其对政府福利责任的诉求。
- H5:对女性而言,再分配偏好在社会公平感对福利态度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强
- H6:对高等教育获得者而言,再分配偏好在社会公平感对福利态度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弱。
Data & Method
福利态度在CGSS2015问卷中有3道题涉及,尝试通过因子分析判断是否可以提取出一个factor来反映个体的福利态度:
- KMO=0.68>0.6,p-value of spherecity test < 0.05,因此适合进行EFA(探索性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