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彤,张学敏,周 杰 | “伊斯特林悖论” 的教育再探——教育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Introduction
- 伊斯特林悖论:当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个人幸福感不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 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个人幸福度(i.e. 效用)会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
- 教育本来应该成为获得幸福感的工具;但近些年中国,教育水平提高似乎没有创造更高幸福感。
- 新的“伊斯特林悖论”?
- 引入一个关键变量来理清教育和幸福感的关系——文化消费,并以家庭收入为调节变量。
Literature review
- 「受教育程度」~「主观幸福感」
- On the one hand: 人力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一些实证研究——教育对幸福感有直接促进,也有通过收入水平的间接促进;
- On the other hand: 教育越高,对收入的期望越高,越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从而降低幸福感。
- H1:受教育程度 ∝ 主观幸福感
- 「文化消费」在「受教育程度」~「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
- 教育 → 人力资本 → 收入、消费能力提高;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越来越突出——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包括文化教育、艺术素养培育、娱乐类产品消费等。
- 已有一些研究(两段式论证:教育→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幸福感):
-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文娱等享受型消费;
- 教育不仅提升了消费能力,还促进了个体的身心发展;
- 消费是满足人的欲望和再生产的手段,会提高幸福感;
- 文化消费可以使人放松,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 H2:文化消费在受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中介作用
- 「收入」的调节机制
-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所以收入同样可以制约文化消费——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个体能够享受哪种质量、哪种类型的文化产品。
-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程度越高,个体越有可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高经济收入群体有更多进行文化消费的机会和可能性,低经济收入群体进行文化消费则要受到多重客观条件限制和主观观念约束,但可能会比高收入群体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 H3:收入水平在文化消费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Data
- CGSS 2018;样本量N=6133,筛选条件为:
- 年龄在22~60岁
- 剔除了回答选项为不知道、无法回答等无效样本
- 删除了收入取对数后的异常值样本
- 变量选择
- 洗完后得到6990个样本,无法完全复原。
Method
模型如下:
Results
- 文化消费均值的中介模型检验
- 家庭收入的调节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结论